藝評人的「蒙面」與「多面」
2025年初從內地藝評人處知道了網絡匿名劇評人北小京現出真身,並出版逾五十萬字的劇評集《北小京看話劇》,事情在內地掀起過一陣討論。我回想也是在年初於藝穗會舉行的《藝評的維度——演讀香港演藝評論30年》,演出的文本摘錄了一些八十年代的劇評,其中討論到筆名的問題,延伸至現在網絡上的匿名發表對演藝生態是否有影響,藝評人和創作人與作品之間又是否應保持距離。 誠然「保持距離」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總會給藝評人的守則內有說明,在保持專業考慮下,距離的拿捏要很有技巧,目前當香港不少作品仍然是在資助的形態下產出,藝評的「中肯」可能會影響獲資助的可能性,「中聽」的更多可能是來自社交媒體的感覺式反饋。北小京公開身份後,在我們網頁發表的「藝評筆陣」文章〈批評的立場——當一個匿名劇評者摘下面紗〉,提及「大家在批評戲劇評論界沒有真實評論的時候,我也想請戲劇創作者們、戲劇製作團體們先思考一下,你們是否給予了評論者應該有的尊嚴和自由。」 這句著實令我心頭一震,對應著內地以觀眾市場主導的演藝運作模式,藝評的邊緣化,或中心化,可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「需要」,而在社交媒體的帶動下,藝評人在其中到底如何能以獨善其身的姿態出現和評鑑作品,的確是當下所有參與藝評寫作者要思考的課題。 這一期《Artism Online》,我邀請了內地藝評人安妮以當代藝評(人)的角色與身份的思考,為我們整合一些文章的進路,她提出「今日之藝評人正以何種方式介入當代劇場」會是正在發生而大家可能未及思考太深刻的問題,因此我們邀約了不同城市的作者就藝評人的「功能」和多種面向的角色,包括以參與創作或構作介入,去討論藝評人這道橋樑,如何繼續在這多變的劇場生態中發揮作用。 此外,這期亦有不少特稿的邀約,包括本地和海外的藝術節、音樂節目巡演的變化等。《Artism Online》雖然是很有機會,會暫時停止以一年三期的方式上載文章,但我們還是會希望以特稿的方式,繼續為各地讀者帶來高質素的文章。